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
其他题名Comparative study of evapotranspira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林友兴1; 张一平2; 费学海3; 宋清海4; 许琨5; 邓云6; 刘维暐7; 陈爱国; 李培广; 黄华8; 金艳强9; 李敬10
2019
发表期刊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SN0258-7971
卷号41期号:1页码:205-218
摘要Evapotranspiration in five major forest ecosystems in Yunnan was measured using eddy covariance from 2003 to 2015. The characteristic and vari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s well as precipitation was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patterns of diurnal evapotranspiration of five forest ecosystems were all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peak curve, but the occurrence of peaking time and the patterns in diurn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not consistent. Both daily and monthly evapotranspiration among five forest ecosystems followed an unimodal curve form. Maximum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was observed during July and minimum during January. Likewise, the season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evapotranspiration during rainy season and lowest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multi-year mean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the percentage of evapotran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of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rubber plantation, savann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was 795.68 mm (55.05%), 774.54 mm (59.77%), 435.35 mm (56.58%), 767.69 mm (52.80%), and 438.83 mm (42.17%), respectively. It implied that the moisture of those forest ecosystems is suffici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as not the same over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which showed that the water-use strategies were varied among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The results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effects and water-use strategie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s.
其他摘要应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云南5种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连续多年观测,利用20032015年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蒸散量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森林蒸散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但蒸散启动和结束时间以及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异;②不同森林蒸散量的年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月,雨季蒸散大于干季蒸散;③多年平均年蒸散量为热带雨林795.68 mm、橡胶林774.54 mm、稀树灌草丛435.35 m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767.69 mm和亚高山针叶林438.83 mm,分别占各生态系统年降水量的55.05%、59.77%、56.58%、52.80%和42.17%,显示云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均为水分盈余状态;④不同森林的蒸散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不尽相同,说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的利用策略存在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效应和水分利用策略及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蒸散 水分利用策略 云南 forest ecosystem eddy covariance evapotranspiration water-use strategy Yunnan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WOS关键词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cology
WOS研究方向Science & Technology
WOS类目ECOLOGY
CSCD记录号CSCD:6424838
引用统计
被引频次:8[CSCD]   [CSCD记录]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专题任务一_子任务一
循证社会科学证据集成
任务一
作者单位1.(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北京 666303;;100049, 中国
2.(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北京 666303;;100049, 中国
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北京 666303;;100049, 中国
4.(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 666303, 中国
5.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丽江, 云南 674100, 中国
6.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勐仑, 云南 666303, 中国
7.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丽江, 云南 674100, 中国
8.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丽江, 云南 674100, 中国
9.(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北京 666303;;100049, 中国
10.(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勐仑;;, 云南;;北京 666303;;100049,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林友兴,张一平,费学海,等. 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9,41(1):205-218.
APA 林友兴.,张一平.,费学海.,宋清海.,许琨.,...&李敬.(2019).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1(1),205-218.
MLA 林友兴,et al."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1.1(2019):205-21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林友兴]的文章
[张一平]的文章
[费学海]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林友兴]的文章
[张一平]的文章
[费学海]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林友兴]的文章
[张一平]的文章
[费学海]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元出版是什么?

元出版是融合预印本出版、数据出版、结构化信息出版等当前开放出版实践与理念为一体的开放出版新模式,旨在提供一个科学工作者完全融入的泛在沉浸式开放知识交流机制。

MetaPub团队

  • 关于我们
  • 编委会
  • 审稿专家
  • 编辑部

开放研究

  • 学科领域
  • 入驻期刊
  • 入驻会议
  • 开放数据集

帮助

  • 元作品投稿流程
  • 元作品写作要求
  • 元作品出版声明
  • 元作品出版标准
  • 审稿注意事项
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89号 邮编:610299 电子邮箱:liucj@clas.ac.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3827号